986582291
051-325176338
导航

学习强国农业百科全书

发布日期:2023-02-17 22:30

本文摘要:科普知识: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纪录的远古时代,它发生于原始收罗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。 在我国古代农业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。听说神农氏之前,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、果菜螺蚌,厥后人口逐渐增加,食物不足,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食物泉源。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,备历艰辛,多次中毒,又找到相识毒的措施,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。接着又视察天时地利,创制斧斤耒耜,教诲人们种植谷物。 于是农业泛起了,医药也顺带发生了;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。

球王会

科普知识: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纪录的远古时代,它发生于原始收罗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。

在我国古代农业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"神农氏"。听说神农氏之前,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、果菜螺蚌,厥后人口逐渐增加,食物不足,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食物泉源。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,备历艰辛,多次中毒,又找到相识毒的措施,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。接着又视察天时地利,创制斧斤耒耜,教诲人们种植谷物。

于是农业泛起了,医药也顺带发生了;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。中国古代四大农书:《氾胜之书》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。

《齐民要术》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,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。《农书》是一部对整个农业举行系统研究的巨著,特别是在先容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特色。《农政全书》在书中贯串着治国治民的“农政”基本思想。1.在古代神话传说中,种五谷,尝百草的神话人物是( )。

选项:娥皇女英伏羲氏神农正确谜底:神农拓展:神农(公元前3245年 - 公元前3080年),即炎帝,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历山(今湖北随州市境内),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。姜姓,号神农氏,中国上昔人物,有文字纪录的泛起时代在战国以后。

被世人尊称为"药祖"、"五谷先帝"、"神农大帝"、"地皇"等。中原太古三皇之一,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现者,他遍尝百草,有"神农尝百草"的传说,教人医疗与农耕,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只,能保佑农业收成、人民康健,更被医馆、药行视为守护神。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,人身牛首,三岁知稼穑,长成后,身高八尺七寸, 龙颜大唇,身材瘦削,身体除四肢和脑壳外,都是透明的。

传说神农氏尝尽百草,只要药草是有毒的,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出现玄色,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。厥后,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药,积毒太深,又中断肠草之毒,不幸身亡。

娥皇,又称娥肓、倪皇、后育、娥盲、娥娙,姓伊祁氏,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唐尧伊祁放勋的女儿,和妹妹女英同时嫁给了虞舜姚重华,娥皇无子。舜父顽,母嚣,弟劣,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,因娥皇、女英的资助而脱险。

西元前2205年舜死于苍梧(今广西东南),娥皇、女英跳下湘江自尽,人称湘君。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在《楚辞·九歌》中,对她们的形貌是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;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晋朝张华《博物志·史补》记:“尧之二女,舜之二妃,曰湘夫人,帝崩,二妃啼,以泪挥竹,竹尽斑。

”2.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和( )两部门,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籍。选项:《素问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正确谜底:《素问》分析: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《素问》两部门,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,为医家、医学理论家团结创作,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。

在以黄帝、岐伯、雷公对话、问答的形式论述病机病理的同时,主张不治已病,而治未病,同时主张养生、摄生、益寿、延年。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(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),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籍。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、病理学、诊断学、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。在理论上建设了中医学上的"阴阳五行学说"、"脉象学说""藏象学说"等。

3.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( )。选项: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《黄帝内经》正确谜底:《神农本草经》拓展:《神农本草经》又称《本草经》或《本经》,托名"神农"所作,实成书于汉代,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全书分三卷,载药365种,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文字精练古朴,成为中药理论精髓。《神农本草经》纪录了365种药物的疗效,多数真实可靠,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;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,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,对用药剂量、时间等都有详细划定,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。相传起源于神农氏,代代口耳相传,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,成书非一时,作者亦非一人,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、总结、整理其时药物学履历结果的专著,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。

其中划定的大部门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"七情和合"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庞大作用,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生长的源头。4.魏晋时期任太医令的医学家王叔和整理流传了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并著述了( )。选项:《脉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黄帝内经》《本草纲目》正确谜底:《脉经》拓展:张仲景(约公元150~154年-约公元215~219年),名机,字仲景,东汉南阳涅阳县(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)人。

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后人尊称为医圣。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,写出了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在方子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庞大孝敬,缔造了许多剂型,纪录了大量有效的方子。

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,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、确立辨证论治规则的医学专著,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,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,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重视。5.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( )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。

选项:《齐民要术》《农桑辑要》《王祯农书》《农政全书》正确谜底:《齐民要术》拓展:《齐民要术》约莫成书于北魏末年(公元533年-544年),是北朝北魏时期,南朝宋至梁时期,中国良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,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。全书10卷92篇,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域劳感人民农牧业生产履历、食品的加工与贮藏、野生植物的使用,以及治荒的方法,详细先容了季节、气候、和差别土壤与差别农作物的关系,被誉为"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"。

齐民要术《农桑辑要》是元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。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。

成书于至元十年(1273)。其时元已灭金,尚未并宋。

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、生产凋敝之际,此书编成后发表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。孟祺、畅师文、苗好谦等到场编写及修订增补,成书于至元十年 (1273年)。选辑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,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履历加以系统总结研究。

全书7卷,包罗典训、耕垦、播种、栽桑、养蚕、瓜菜、果实、竹木、药草、孳畜等10部门,划分叙述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传统习惯和重农言论,以及种种作物的栽培,家畜、家禽的饲养等技术。《王祯农书》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职位。它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。

由于中国古代庖感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履历,留下了富厚的农学著作。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,《王祯农书》在前人著作基础上,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叙述,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。

球王会官网

元朝统治中国97年,时间虽不算很长,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力精彩的农学著作。一是元开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《农桑辑要》,今后有《王祯农书》和《农桑衣食撮要》。

三书中尤以《王祯农书》影响最大。《农政全书》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。《农政全书》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,基本上席卷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,而其中又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,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"农政"思想。贯彻这一思想正是《农政全书》差别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。

由于古代中国劳感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履历,留下了富厚的农学著作。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,其他的大型农书,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,还是元代王祯的《农书》,虽然是以农本看法为中心思想,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,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。6.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( )。

选项:《氾胜之书》《齐民要术》《耒耜经》《农书》正确谜底:《氾胜之书》拓展:《氾胜之书》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,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。《汉书‧艺文志》著录作“《氾胜之》十八篇”,《氾胜之书》是后世的通称。《氾胜之书》与《齐民要术》、《农书》、《农政全书》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。

氾胜之,生卒年不详,约莫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。氾胜之是氾水(今山东曹县北)人,著名古代农学家。

《氾胜之书》是西汉晚期汇编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。书中编成黄河中游地域耕作原则、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,反映了其时劳感人民的伟大缔造。

7.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( )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,被外国学者誉为“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选项:《天工开物》《齐民要术》《四民月令》《梦溪笔谈》正确谜底:《天工开物》拓展:《天工开物》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(明崇祯十年丁丑),共三卷十八篇,全书收录了农业、手工业,诸如机械、砖瓦、陶瓷、硫磺、烛、纸、武器、火药、纺织、染色、制盐、采煤、榨油等生产技术。

《天工开物》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,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,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,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。外国学者称它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8.东汉时期崔寔撰写的( )被认为是“中国古代农书中农家月令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”。

选项:《礼记·月令》《农桑辑要》《四民月令》《农政全书》正确谜底:《四民月令》拓展:《四民月令》是东汉后期崔寔创作的叙述一年例行农事运动的专书。《礼记·月令》全名为《礼记·月令第六》,是两汉人杂凑撰集的一部儒家信。

内容分为“孟春之月”、“仲春之月”、“季春之月”、“孟夏之月”、“仲夏之月”、“季夏之月”、“年中祭祀”、“孟秋之月”、“仲秋之月”、“季秋之月”、“孟冬之月”、“仲冬之月”、“季冬之月”共13篇。该杂凑撰集是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纪录有关一年十二个月昏旦中星观察记载的历史文献。

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,根据一个12个月的时令,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、职务、法律、禁令,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,现存《礼记》中有一篇《月令》之外,另有《逸周书》中的一篇《月令》,惟后者已佚失。9.被认为是“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域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”的著作是( )。选项:《陈旉农书》《农桑辑要》《王祯农书》《农政全书》正确谜底:《陈旉农书》10.编著《农政全书》,并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配合翻译了《几何原理》一书的明代科学家是( )。

选项:王夫之黄宗羲徐光启沈括正确谜底:徐光启拓展:徐光启(1562年-1633年),字子先,号玄扈,谥文定,上海人,万历进士,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内阁次辅。1603年,入天主教,教名保禄。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丈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,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,勤奋著述,是先容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努力推动者,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孝敬。王夫之(1619年10月7日-1692年2月18日),字而农,号姜斋,人称“船山先生,湖广衡阳县(今湖南省衡阳市)人。

明末清初思想家,与顾炎武、黄宗羲并称“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”,学者王朝聘的儿子。黄宗羲(1610年9月24日-1695年8月12日),浙江余姚人,字太冲,一字德冰,号南雷,别号梨洲老人、梨洲山人、蓝水渔人、鱼澄洞主、双瀑院长、古藏室史臣等,学者称“梨洲先生”。明末清初经学家、史学家、思想家、地理学家、天文历算学家、教育家。

“东林七君子”之一黄尊素宗子。黄宗羲提出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的民主思想。

球王会

他说“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”,主张以“天下之法”取代天子的“一家之法”,从而限制君权,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。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有极其重要的意义,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努力的推行动用。黄宗羲与顾炎武、王夫之并称“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”,与顾炎武、方以智、王夫之、朱舜水并称为“明末清初五大家”,与陕西李颙、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“海内三大鸿儒”,亦有“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”之誉。

黄宗羲学问极博,思想深邃,著作宏富,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,300多卷,其中最为重要的有《明儒学案》《宋元学案》《明夷待访录》《孟子师说》《葬制或问》《破邪论》《思旧录》《易学象数论》《明文海》《行朝录》《今水经》《大统历推法》《四明山志》等。沈括(1031年-1095年) ,字存中,号梦溪丈人,汉族,杭州钱塘县(今浙江杭州)人,北宋官员、科学家。

沈括身世于仕宦之家,幼年随父宦游各地。嘉祐八年(1063年),进士及第,授扬州司理参军。宋神宗时到场熙宁变法,受王安石器重,历任太子中允、检正中书刑房、提举司天监、史馆检验、三司使等职。

元丰三年(1080年),出知延州,兼任鄜延路经略抚慰使,驻守疆域,抵御西夏,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。晚年移居润州(今江苏镇江),隐居梦溪园。绍圣二年(1095年),因病辞世,享年六十五岁。

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,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,被誉为“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”。其代表作《梦溪笔谈》,内容富厚,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,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职位,被称为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。


本文关键词:学习,强国,农业,百科全书,科普知识,中国,球王会

本文来源:球王会-www.gubianguojiu.com